中国清新文化简介
清新文化的概念由清新学者张凡凡提出,是传统文化的创新理念。
张凡凡自小爱好古典文化,提出中国清派文学以及清新文化的概念,以此引领中国传统文化潮流,并有志此生致力于此。2002年,写出论文《谈我心目中的“清派”文学》,2003年发表,自此后,相继又发表了数篇清新文化论文。
“清新”以中国文化为根基,提倡精神寻根,有利于中国当代社会固本强基。在儒家、佛家的学说里也常出现“清”字。文化艺术是以哲学为基础的。因此,清的风格是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基本风格,是艺术之魂,是意境之魂。由于它自始至终都是与古典文艺的终极审美理想相联系的一种趣味,这决定了它在古典文艺学中的重要位置。可以这么说,“清”是中国人内心潜在的信仰。清的风格占据了文艺中的核心地位。“清”的概念首先是魏文帝曹丕提出的,作为生理学意义而出现。自此之后国人一直是尊清贬浊。有学者曾提到“凡成为名家大家者,格调必清。”
“新”字,是创新,只有把握时代的脉搏的创新,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。因此,清新的“新”有三个含义。首先,“新”字强调与时俱进。其次, “清”作为形容词大多是偏柔弱的,作为动词却是刚劲的,不清就不能新。因此“清新”是刚柔相济的,崇尚刚健清新,而是从刚柔并存到刚柔相济。第三,清新文化提倡清新的审美风尚,注重气节、自强不息、刚毅正直、坚忍不拔等民族精神。
著名学者、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曾撰文,清新文化是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迫切需要。是人民的呼声、时代的要求。涌现出一批理论家对张凡凡提出的清新文化进行了评论和研讨。
近年来,文艺界流行一种小清新审美风尚。这种小清新审美风尚反映了大众对清新文化的强烈需求,表现了当代人在生活中对清新文化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大清新是上流文化,小清新是平民文化。
清新文化会受到国内外高层追捧和推崇,是有历史渊源的,是必然的。清新文化高举烛照人生、驱散黑暗的真理火把。一个人,只有选择了真理作为最高价值,才有与种种假恶丑作斗争的思想武器和人格力量。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只有以真理而不是以金钱和权力为动力,才有可能引领全体人民战胜各种腐败,才有前途和希望。因而,在这个只认强弱不问是非的时代,只有求真务实的文化创新,才是“清新”的。
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,要弘扬真善美、贬斥假恶丑。如果假恶丑不能偃旗息鼓、销声匿迹,真善美永远不能真正盛行。只有清新真正盛行起来,假恶丑才能偃旗息鼓、销声匿迹。只有坚决的与假恶丑作斗争,才能真正弘扬真善美,这个世界才会更清新、更阳光、更美好。
“清新”反对媚俗下流,崇尚健康向上,顺应了中国当代社会崛起的发展势头,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。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多样化趋势的深化,必然产生一些矛盾。这是必须面对的现实。偏离了道德方向的矛盾应该用道德和法律来进行引导和解决。解决矛盾是走向和谐稳定的必经之路。“清新”这种思想适用于很多领域。文化、生活、人格、思想、环境、企业文化等等,清新不仅可以用于文化,还可以用于各种领域。清新是积极向上的力量,这种思想和文化理念应用广泛,不管在什么时候,对我们的社会、我们的国家都是有益的。以之为核心将正直的人聚在一起,给纷扰复杂的社会和文化界注入清流。清新文化应该得到更大更多的力量支持,从而更好的推动我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,推动社会有序稳定发展。